自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發(fā)以來,我們?yōu)椤扒椤彼чL達三年的時間,直至2022年12月,疫情防控指揮小組采取較大的政策調整,也讓我們看到“勝利”的曙光,雖然近階段周圍有部分朋友被漫長的黑夜所困擾并遭受著黎明前的痛苦,但我們依然堅信漫長的黑夜終將過去。我還記得
一、明確目標
經常有人問人生的意義什么?答案五花八門:要很有錢,要有大別墅,要買法拉利、保時捷、勞斯萊斯,要有私人游艇、私人飛機等。維克多·弗蘭克爾在《活出生命的意義》一書中說到:“人類不應該詢問生活的意義,因為他自己才是需要做出回答的人。他只能為自己的生活作答,并負起相應的責任”。我覺得這才是回答人生意義的最好答案之一。管理學大師史蒂芬·柯維先生也在《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提到的習慣之二“以終為始”,其實這個“終”字就是你想要追求終極目標或結果是什么。人生就像大海上的輪船一樣,若沒有目標,輪船終將四處瓢潑,永遠到不了你想要到達的地方。用OKR思維進行剖析,就是要先制定目標O(Objectives),再制定相應的KR(Key Results),并圍繞KR制定相應的行動計劃及方案(Measures)。
二、養(yǎng)成自律的習慣
根據美國管理學家麥格雷戈提出了X-Y理論,X理論認為:多數人天生懶惰,盡一切可能逃避工作;Y理論的看法:一般人并不天生厭惡工作,多數人愿意對工作負責,并有相當程度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才能。根據調查數據顯示:屬于X理論的人數總體上是大于屬于Y理論的人數。若想要成為行業(yè)的頂尖高手,首先得先克服人性的惰性。當別人在連夜追劇、刷微博、刷抖音、打游戲的時候,你卻依然堅定自己的意志力,專注做自己的事情:工作或賺錢、充電學習。當你身邊的人一直喊著要減肥,但依然把大把的零食往嘴里送,你已經在跑步或做其他運動的路上。就像我們經常在網上看到的很經典的言語:想要獲得自由,必先養(yǎng)成自律的習慣。吉姆·柯林斯在《選擇卓越》這本書中,對比了兩位南極探險家阿蒙森和斯科特的故事。兩隊探險家都做好了探險前的最后準備,都希望成為現代歷史上抵達南極的第一人。結果是,阿蒙森所在的科考隊取得了成功,并且安全的返回;斯科特所在的科考隊遭受了毀滅性的失敗并且失去的生命。阿蒙森和斯科特面臨的環(huán)境是相同的,但為什么取得的結果卻截然相反。經過分析有兩個主要原因:第一個原因是阿蒙森的南極探險準備工作比斯科特的更加充分和接地氣;第二個原因是:阿蒙森奉行“日行20英里”的法則。即在遇到天氣好時絕不會走得太遠,以免筋疲力盡;在遭遇惡劣天氣時,也堅持繼續(xù)前進,他把探險隊每日的行程控制在15~20英里;另外一隊則完全相反,若遇到天氣好時,斯科特讓隊員們全力以赴;若天氣不好時,則躲在帳篷里抱怨天氣不好。這個故事也體現自律的重要性,即“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自律習慣的修煉是痛苦的,《少有人走的路》一書中寫道:“自律就是一個自我完善的過程,其中必然經歷放棄的痛苦,其劇烈的程度甚至如同面對死亡。但是,村上春樹曾在自己的作品中提到:“當自律變成一種本能的習慣,你就會享受到它的快樂?!?/strong>
三、超強的學習能力
根據歷史調查數據,但凡是有所成就的人員,都具有超強的學習和探索能力。培訓界有一個很知名的“721”學習法則,“721”學習法則是由摩根、羅伯特和麥克三人在合著《構筑生涯發(fā)展規(guī)劃》 中正式提出。該法則認為成人學習70%來自工作經驗、工作任務與問題解決,20%來自他人反饋和向優(yōu)秀的人請教交流,10%來自書籍閱讀或正規(guī)的培訓。首先,從721法則可以看出70%是來自本崗位的實踐,請把崗位當成自己成長的平臺,也請把自己當成平臺的投資人,認真經營,春天播下了種子,秋天的果實將屬于你自己;其次,要了解到你所在行業(yè)里面優(yōu)秀的前輩有哪些,可以參加他們的培訓課程、微課并建立聯系,想辦法多跟牛人建立連接并進行交流學習,你將來的段也不會太低,網絡上段子手的話:行萬里路,不如名師指路,也不是沒有道理的;再次,參加一些培訓課程或主動閱讀一些專業(yè)相關書籍,這些是你成長的基礎,閱讀書籍建議是經典好書反復閱讀(當成考試教材反復閱讀),人的一生當中閱讀10-20本經典好書,那足于敲開專業(yè)的大門;一般性書籍則采取泛讀或選擇性閱讀其中的內容。為了提高閱讀的產出效果,建議采取聚焦式主題閱讀方式,這樣能圍繞一個主題把各類書籍的知識點都串聯起來,這樣的產出效果會更好。不要把能力提升寄托在別人的身上,你才是能力提升的第一責任人,學習要有自驅力,若是不想成長,就是十匹馬拉著你都覺得累;別人能幫你的,就是為你提供資源或自身的經驗分享。關于學習內容的選擇說明,我的建議是不要別人學什么,你就跟著學什么,最高境界的學習能力是自學能力,自我驅動去探索未知的領域。
四、落地實踐力和行動力
南宋詩人陸游在《冬夜讀書示子聿》的作品中說過: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沒有社會實踐,一切理論都是空談。1978 年 5 月 11 日,《光明日報》發(fā)表了一篇文章《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主要作者: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胡福明,于2023年1月2日去世),再次強調社會實踐的重要性。網絡上有很經典的一句話:你學了那么多,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那可能是因為沒有把知識和技能落實到具體行動,沒有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和知行合一。
五、自我認知能力
知道自己的優(yōu)勢在哪里,擅長做什么?也知道自己的劣勢即短板在哪里。首先,要學會能夠自省,可以選擇做階段性的自省和反思,反思自己哪些地方做得比較好;哪些地方后續(xù)可以做改進。其次,有時候別人的反饋也是一面鏡子,你的直屬上司、同事或下屬。有些人取得一些成就之后,會比較狂妄自大,聽不進別人的意見或建議,這其實是個人成長大的大忌和最致命的缺陷。最后,把自己的優(yōu)勢最大化,同時針對某些短板對可能影響優(yōu)勢發(fā)揮的,采取相應的對策對短板進行強化提升。
六、積極主動的心態(tài)
這是管理學大師史蒂芬·柯維先生也在《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提到的習慣之一“積極主動”。有些人除了做好本職工作之外,還有主動幫助別人。有些活稍微累一些或需要加班,就開始抱怨;其實,抱怨是最沒有價值的,與其抱怨,不然立即開始行動。要感恩職場上給予機會和項目歷練的人,感恩職場上幫助自己進步和成長的人。積極主動多去承擔一些任務,下次有好的事情也可能輪到你。
結尾
總之,在職場里面要加強六個方面地修煉,即有積極主動的心態(tài),明確自己的目標,養(yǎng)成自律的習慣,要有超強的學習能力和行動實踐力,強化自我認知意識,特別是要修煉好自己的專業(yè)基本功。2022年世界杯中,阿根廷奪冠了,其中的門神馬丁內斯撲出了非常關鍵的一粒點球(阿根廷VS荷蘭比賽中,也撲出兩粒點球),相當于是立了大功。加盟阿森納的10年里,馬丁內斯共被外租6次。做了10年的冷板凳,他還透露,自己家中的花園里有一個等比例的球門。只要是休假,他就會在妻子的幫助下用發(fā)球機訓練。妻子其實是疑惑的,問他為什么上不了場,還要每天練習那么多?馬丁內斯回答,“我覺得我會有機會的,我最好還是多練練”。請努力修煉好自己的專業(yè)基本功,因為機會總是給有準備的人。當然在前進的道路上,也要鍛煉好自己的身體,因為身體是革命的本錢。當然,職場還有其他秘制雞湯,包括洞察思維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溝通能力,情商及人際關系等可以進行修煉,歡迎繼續(xù)探討和交流。
2023年即將翻篇,感謝幫助過自己的前輩和朋友;2024年繼續(xù)前行,借用查理·芒格的兩句話來勉勵自己:“如果你想獲得想要的東西,那就得讓自己配得上它。信任,成功和欽佩都是靠努力獲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