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試的公司來電話了,到底要不要跳槽,要不要再面幾家看看…… 高考填志愿真糾結,城市、專業(yè)、學校到底以什么為準…… 買房,看中一套房子,不訂下來怕錯過,訂下來又怕遇上更好的, …… 這些決策,要考慮的因素太多,每次都是兩眼一抹
這兩類決策,都有兩個共同的特點:
1、要考慮的因素總是很多,前者容易顧此失彼,后者的決策成本高于收益;
2、有一些因素是相互矛盾的,必須有所取舍,比如租房子,離公司近的房子貴,便宜的房子要花上大量通勤時間。
有沒有一種針對所有情況的“萬能決策模型”呢?
還真的有,這個決策模型至少在大部分決策場景,基本都能用上,這就是——“不可能三角形”決策方法。
各種各樣的“不可能三角形” “不可能三角形”這個概念,又稱“三元悖論”,它是說,一個國家不可能同時實現(xiàn)“資本流動自由”,“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和“匯率的穩(wěn)定性”這三個目標,必須放棄其中一個。 這個不可能三角形的名氣如此之大,以至于后來出現(xiàn)了各種“不可能三角形”。 比如,高考填志愿不可能三角形:城市、學校、專業(yè)。 除非你是狀元級學霸,否則三項因素中,你就得放棄一項,重點比較一項,還有一項劃一個基本要求線: 此外,還有各種“不可能三角形”—— 個人資產配置的不可能三角形:收益性、安全性、流動性 產品設計的不可能三角形:成本、性能、可靠性 項目管理的不可能三角形:范圍、時間、成本 找工作的不可能三角形:收入、要求、發(fā)展空間 為什么有這么多不可能三角形,是跟風模仿?還是確有規(guī)律? 答案是后者,想要理解它的普適性,先解釋第一個問題——為什么要放棄一個“選項”? 為什么要“去掉一項”? “不可能三角形”不是一個對現(xiàn)象的描述,而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思考原則。 三項都好,說明你必然在某一項上浪費了一些資源,這背后就是經濟學的理論基石——稀缺性與比較優(yōu)勢。 經濟學所指的“稀缺性”是指,我們做一件事時,可支配的資源總是有限的,而想達到的目標可以是無限的; “比較優(yōu)勢”是指,稀缺是相對的,是自己跟自己比,總有一些領域比其他領域更有優(yōu)勢,更值得你投入。 “不可能三角形”,就是幫你聚集目標,匹配資源。 你可以借助這個三角形去思考,什么目標是你最在意的,什么資源對該目標的效用最大,為了追求這個目標,你愿意放棄哪些目標和對應的資源。 以產品設計的不可能三角形為例,這三項,成本影響了產品的定價,而產品的定價代表受眾的大?。恍阅芡苤朴诩夹g能力,可靠性代表你希望未來獲取哪一類客戶,是可用就行,還是一點都不能出錯。 如果你是一家小公司,一開始沒有這個資金實力去開拓整個市場,但創(chuàng)始人都是行業(yè)大牛,可以開發(fā)出高性能的產品。 那么,這兩種特征,就決定了你應該放棄“成本”這一項,面對高端市場和專業(yè)用戶,專注于高性能及高可靠性的產品。 從一個“三角”到另一個“三角” 三角形是一個非常穩(wěn)定的模型,它可以模擬現(xiàn)實生活的種種狀態(tài),用三個因素擬定出一個完美的狀態(tài)。 比如說有一項工作,它同時具備“收入高、輕松、上升空間大”三項特征,就可以被認為是一個穩(wěn)定的工作。 很多人的生活之所以沒有變化,沒有進步,就在于太過“穩(wěn)定”,反而不敢打破它。 但由于資源的約束,大部分人只是低水平的穩(wěn)定性——收入不高不低,工作不多不少,上升空間可大可小,遠遠無法達到完美。 三角形最具有穩(wěn)定性,但穩(wěn)定態(tài)不是事物的常態(tài),在巨變的時代里,穩(wěn)定只是一種幻覺,不具備“反脆弱性”。 “不可能三角形”就是幫助我們走出這種低水平的“穩(wěn)定態(tài)”的利器,它可以不斷更換“放棄項”,讓我們的產品、工作、人生獲得更高水平的“不可能三角形”。 仍然是上一個例子,當你的第一代產品在“成本、性能、可靠性”這個三角形中,放棄了成本,選擇了高性能高可靠性的專業(yè)產品,并取得了成功后,經過幾年的快速發(fā)展,已經成為一個中型企業(yè)。 如果再想擴大業(yè)務收入,可能要突破原先的專業(yè)用戶市場,此時,你就無法再放棄成本,你就要考慮,如何利用現(xiàn)有的資源,構架另一個中端價位的產品。